
全国特殊儿童医教康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在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举办,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发起单位之一

襄职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志愿者参加在襄阳举办的全国爱耳日活动

襄职承办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培训项目,利用专业优势开展社会服务
近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湖北省共有9人入选,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简称襄职)2012届特殊教育专业校友何立玲名列其中。她十一年如一日坚持公益执教,守护“折翼天使”,成为襄职特教精神的生动代言。
在襄职校园里,一代代师生以青春与热爱接续奋斗,不断书写特殊教育的生命奇迹。自1989年以来,学校始终以专业践行大爱,不仅将特殊教育专业打造成全省领先、全国知名的品牌,更实现了从传统特教向“医教康结合”融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国特教事业贡献“襄阳力量”与“襄职样本”。
初心如磐:深耕特教结硕果
1989年,国内特殊教育尚在起步阶段,湖北省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与襄职前身——湖北省襄樊师范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运行)便率先承担起培养特教师资的使命。从此,“让每个特殊孩子都享有优质教育”的初心,便深深植根于专业发展的血脉之中。
三十余年来,襄职特教专业稳步发展,成果丰硕:1994至1995年,面向全国特校培训骨干教师600余人;2012年,专业入选全国特殊教育二期工程建设项目,获国家发改委及地方政府投资7350万元,建成教学实训一体的特殊教育实训中心与无障碍宿舍楼,各专业实训室配备先进康复设备与模拟课堂场景,为学生搭建“理论+实践”成长平台;2015年,主持建设的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获教育部立项,2018年通过验收,成为全国特教专业共享的优质资源平台;2019年,专业入选国家骨干专业,其所在的“特殊教育专业群”跻身“双高计划”建设名录,标志专业实力迈入全国顶尖行列;2024年,特殊教育国家高水平专业群以优秀等次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获评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获批湖北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全面统筹全省特教资源研究、评估与管理工作。
专业实力,由一代代校友的实践成果印证。1989届毕业生彭全起扎根枣阳杨垱镇,面对当地教师动力不足、学生学风涣散的困境,他借聂海胜故里的地域优势,打造“海胜杯”教育品牌,以航天精神激发师生动力,使杨垱镇教育焕发新生,成为基层特教的标杆。
2000届毕业生张加荣在保康特校坚守21年。她曾手把手教脑瘫患儿麒麒发音、走路,为其办首个生日派对,并以麒麒为原型创作音乐剧《感恩有你》,带领孩子们登上省级汇演舞台。她编写康复校本教材,创新“直播+上门”送教模式,帮助14名孩子圆了“上学梦”。她所在的团队于2024年获评“荆楚最美教师”。
在咸宁市特殊教育学校,襄职特教精神同样熠熠生辉。培智教师雷会星三十余年如一日坚守特教岗位,被学生亲切称为“妈妈老师”。她创建图书角,发起“妈妈讲故事”活动,带领亲子共读;开展“21天培养好习惯”计划,将目标分解为“7个1分钟”小任务,涵盖阅读、劳动、注意力训练等。如今,脑瘫患儿小凯能挺直腰背涂鸦,曾经自卑的小萱能敬出标准队礼。孩子们还在全国特殊儿童公益阅读活动中屡获佳绩,累计赢得近两万元奖品。
数据显示:近三年,襄职特教专业48%的学生选择留在襄阳就业,湖北省特教学校的骨干教师及管理团队中,85%以上都由襄职培养。
“双高”引领:“医教康融合”促转型
新时代,在“双高计划”引领下,襄职特殊教育专业实现了从“单一教育”向“医教康融合”的华丽转型。
专业率先搭建“政校医社”协同育人平台:联合襄阳市多家医院与康复机构建立“医教康协同育人基地”,将临床康复技术引入课堂,开设“特殊儿童康复医学基础”“诊断评估”等课程,使学生兼具教学能力与康复技能。2021年,学校成立国内高职高专院校首家融合教育学院,研制融合教育系列标准与教材,推动普通师范生“普特课程双修、技能双练、证书双考”,为其未来胜任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岗位奠定基础;作为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学校每年系统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通用手语与盲文培训,教师团队深入各地特校及康复机构指导一线教学与科研,形成“教育+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
优秀校友的成长历程,正是这一转型发展的生动体现。
2017届毕业生牛双红,当年高考成绩超过本科线,仍选择就读襄职特教专业。完成专升本后,她考取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2021年,她作为紧缺人才回校任教,参与“医教康融合”课程研发,将临床康复经验融入教学,指导学生运用“教育干预+康复训练”的双重技能帮助特殊孩子。
同届校友谭承志将“医教康融合”理念带到基层。2016年,仅实习17天的他便独立承担多门课程教学。2018年,他以技术入股方式成为重庆杰康儿童康复中心合伙人。2021年,他回到湖北利川创办“星启点”儿童康复中心,不仅解决了当地特殊儿童“无处康复”的难题,还为两名校友提供了就业岗位。如今,该中心已帮助数十名特殊儿童取得显著康复效果,成为“医教康融合”模式在县域落地推广的样本。
在随州市曾都区特殊教育学校,2015届校友叶聪将“医教康融合”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在培智班,她发现学生手部精细动作较差,便设计了“连点成线-剪线折纸-剥花生夹豆子”的分层训练方案;在听障班,她运用康复评估技术为学生定制个性化语言训练计划。她撰写的论文《后疫情时代特殊教育学校师生线上教学方式的浅析》获省级三等奖,课件《火烧云》获省级二等奖。
荆州市沙市特殊教育学校的魏艳丽也是襄职特教理念的践行者。扎根特教27年,她深耕视力、听力及认知障碍三大领域,成为学生的“密语解码者”。面对患有严重语言与重度认知障碍的学生小凤,她从基本生活技能教起,历时三年帮助小凤学会简单语言并实现生活自理,创造了奇迹般的转变。她还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创建“特爱茶饮”就业创业孵化基地,自编校本课程,助力多名学生走上工作岗位。
创新赋能:多元发展向未来
除专业能力与爱心外,襄职特教专业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赋能学生多元发展。
专业搭建的“竞赛+创业”双平台,让学生的创新想法得以落地。2021年,“启慧阳光——鄂豫陕地区最大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康复公益组织”项目,凭借“教育+康复”一体化服务模式获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2023年,“语康星空——孤独症儿童语言康复训练领跑者”项目,结合AI技术开发个性化康复方案,获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2024年9月,“阳光助残:携‘星’启航——[1+]青年志愿者阳光助残实践”项目,通过“专业学生+康复师”结对模式,入围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国赛。
这些成绩背后,是专业构建的“课程教学+实践实训+竞赛孵化”创新体系的有效支撑。该体系引导学生紧扣“医教康融合”需求,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在综合能力培养上,专业坚持“理论+技能”双轮驱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掌握手语沟通、诊断评估、行为矫正、语言训练、康复技能、个别化教育等核心专业技能。不少学生还通过考取育婴师、康复理疗师等职业证书,或通过专升本等升学途径,不断拓宽个人发展路径,实现更多可能。
2017届校友吴奥思自幼患一级听力残疾。在襄职,她反复研读普通话教材,在师生们的帮助下不断纠正发音。为圆“特教老师梦”,她全力通过专升本考试,成为襄职近20年来首位成功“专升本”残疾毕业生。后来,她又以笔试、面试双第一的成绩入职赤壁市特殊教育学校,并考取初中教师资格证。
孝感特校的杨炜、张静夫妻是襄职2001届校友,二人坚守特教岗位24年。张静深耕中低年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帮助听障儿童进行语言康复;杨炜主攻高年级教学,将AI技术引入课堂,运用动画、数字人带学生沉浸式学习课文,让课堂氛围变得活泼。夫妻俩还曾为重度残障学生小展制订“评估-干预-再评估”的个别化计划,助其实现生活自理,并指导自闭症学生练书法、办展览。如今,他们正筹备编写康复指导用书,希望帮助残障儿童“随时随地”开展训练,用创新为特教事业注入活力。
校友们的多元发展,正是专业鼓励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生动体现。除从事特教工作外,不少毕业生选择创业或投身公益。2017届校友田婷将专业培养所赋予的爱心与创新思维融入创业实践,借互联网平台打开市场;她也常参与公益活动,以自己的方式传递温暖。“襄职教会我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善意。”田婷说。
三十余载风雨兼程,襄职特教从特殊教育的先行者,成长为融合教育的领航者。未来,专业将持续完善“医教协同、教康结合”的培养体系,着力培育更多“有爱心、懂专业、善融合”的特教人才。
(文中学生名字均为化名)

转自襄阳晚报2025年10月15日周三07版
相关链接:https://xywb.hj.cn/pc/con/202510/15/content_2129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