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堰河村开展校地共建

联合名企开办“现场工程师”班

为国企职工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培训

师生开展“服务三农 振兴乡村”实践活动

牵头成立襄阳市农技小院联盟

电商直播助农带货服务乡村振兴
在襄阳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简称襄职)以“与城同进、与城共荣”为使命,紧扣区域产业脉搏,构建起9大专业群与区域产业精准对接体系。通过“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课堂设在生产线上”的特色发展之路,为襄阳“144”产业集群和湖北“51020”现代产业体系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与创新活力。
专业群与产业群同频共振,构建人才培养“生态链”
走进襄职实训车间,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生正在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的指导下调试智能网联系统;农学院实验室里,现代畜牧专业群师生正与正大集团技术人员共同优化蛋鸡无抗养殖方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学子们开发的物联网监测系统,已在襄阳多个茶园实现精准农事管理……这一幕幕场景,正是该校专业群与产业群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
襄职紧扣襄阳作为“全国十大汽车城”之一、“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产业定位,打造了与区域经济高度契合的9大专业群: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专业群对接汽车制造产业,与东风汽车、襄阳轴承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398个;现代畜牧专业群聚焦现代农产品加工,联合正大集团、襄大农牧建成15个“科技小院”,研发的“蛋鸡笼养绿色技术”带动鄂西北800余农户年均增收4500元;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群服务数字经济,与科大讯飞共建产业学院,开发的工业质检AI系统为襄阳博亚精工等企业提升生产效率30%以上。“专业群建设不是简单的专业叠加,而是围绕产业链构建‘基础共享、能力递进、差异发展’的课程体系。”襄职相关负责人介绍,各专业群通过“岗课赛证”一体化改革,将企业技术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融入课程,形成“课程-技能-证书”的融通培养路径。
这种精准对接成效显著:近3年,襄职为襄阳重点产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一万余名,在汽车零部件、现代农业、大健康等领域,技术骨干大多毕业于该校。2024年,新能源汽车技术、现代畜牧两个专业群入选湖北省高水平专业群,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群成为全国数智农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单位。
创新模式激活效能,打造产教融合“样板间”
“通过‘三链融合’模式,我们的研发团队用三个月时间攻克了轴承磨损检测难题,相关技术已在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投入使用。”襄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师彭华武所说的“三链融合”,即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人才链匹配创新链、创新链反哺产业升级,是该校深化产教融合的核心机制。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襄职创新推行“校地企协同,课岗证融通,育训创一体”模式。汽车工程学院实施“现代学徒制”,与东风悦享科技共建“智能网联订单班”,学生半工半读参与实际项目研发,毕业即能独立上岗;医学院采用“三导向五融合”模式,定向培养的603名乡村医生全部扎根襄阳山区;师范学院定向培养的600余名乡村教师,大大缓解了保康县、谷城县等偏远地区小学师资不足的难题。
社会服务领域,“三链融合 四化协同 五维并举”模式成效斐然。大学科技园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孵化创业项目169个,年创产值2.5亿元;组建的53个技术研究机构中,湖北麦冬工程技术中心研发的优质栽培技术,使襄麦冬亩产量提升20%,带动3万农户增收;“五维并举”涵盖应用研发、技能培训、农技小院等,每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万人次,推广农业新技术13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7亿元。
乡土人才培养的“选育用香”四阶模式更是成为全国典范。通过“摸举赛考”机制选拔后备人才,利用“三层衔接 四化协同 五段递进”体系培育能力,依托“四轮驱动”促进就业,最终以“五给政策”激励发展。老河口木版年画非遗传承人通过该模式培训后,带动李家染坊村发展文旅产业,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村民人均增收超过2万元。
服务地方担当作为,绘就校地共生“新图景”
“多亏襄职专家团队指导,我们的山药种植实现亩产提升1500斤,还注册了地理标志。”襄城区尹集乡种植大户周建国道出了该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效。襄职农学院组建的“科技特派员服务队”,长年扎根田间地头,推广山药无公害栽培、葡萄茎尖脱毒等技术,服务农户5万余户,助力襄阳建成全国首个“山药小镇”。
在产业升级战场上,襄职同样冲锋在前。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湖北贽丰机器人技术公司研发的技术,填补了省内复杂场景设备的空白;与襄阳汽车轴承股份联合攻关的“商用车轮毂轴承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为企业节约成本1120万元;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群开发的“基层医疗检测包”,使襄阳乡镇卫生院的检验效率大大提升,惠及农村人口200余万。
社区服务与终身教育领域同样亮点纷呈。襄阳社区教育学院构建“四级网络”,年服务居民2万人次,开发的1500门数字化课程涵盖老年护理、非遗传承等领域;特殊教育专业群开展“送教上门”,为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相关案例入选全国职业教育典型案例。
产教融合的深化,催生出一系列“校地共生”的标志性成果:襄阳高香茶小镇通过院士工作站与襄职技术合作,取得发明专利2项,带动万余名茶农就业;“卧龙山药”产业集群形成“研发-种植-加工-旅游”全链条,年产值突破8亿元;校地共建的“襄阳汽车人创客空间”,已培育出32家汽车后市场创业企业。
“职业教育必须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襄职校长余荣宝表示,襄职将继续聚焦“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战略,通过“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推动9大专业群与襄阳“144”产业集群实现“课证共生、师资共培、技术共研”,让襄职成为汉江流域职业教育的“发动机”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库”。
从车间到田野,从课堂到社区,襄职用一个个扎实的脚印,诠释着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发展的使命担当。在这里,每一个专业群都是一条连接教育与产业的纽带,每一项创新模式都是一次赋能发展的探索。它们共同编织出一幅“校地共生、产教共荣”的美好画卷,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的“襄阳样本”。

转自襄阳晚报2025年7月29日星期二04版
相关链接:https://xywb.hj.cn/pc/con/202507/29/content_2125426.html